以人民为中心:文化馆的精神基因
文:戴 珩
毫无疑问,文化馆自建立以来,把为人民谋文化福祉、为民族谋文化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公众教育、普及文化艺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辅导基层文化骨干、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毋庸置疑,随着免费开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文化馆的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文化馆成为当地最美的文化地标和最接地气、最聚人气的文化空间。文化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内涵不断更新,服务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70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证明,文化馆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馆的精神基因。
文化馆人始终记着,文化馆是为人民设立的。文化馆最初的名称叫“人民文化馆”。在文化馆的前面冠以“人民”二字,这就意味着,文化馆不是为文化馆人设立的,而是为人民设立的。为人民设立的文化馆天然地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文化服务,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这一理念在文化馆人中代代相传,植根心中。
文化馆一直十分珍视和尊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在文化馆人的心目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为了收集、记录、整理、保护人民的文化创造,文化馆从诞生之初,就把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后来,又把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范围扩展到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一说到民歌、民乐、民舞这“三民”,文化馆人的眼睛里就放光。为了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无数文化馆人不辞辛苦地做着田野调查和普查、记录、收集、整理工作。为了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人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拯救和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使得许多民间艺人和默默无闻、生活艰难的文化草根成为国宝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这些传承人和他们所持有的非遗项目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文化馆一直坚持人民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馆人非常明确和坚定地认为,文化馆事业就是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馆工作就是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突出人民文化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的享受主体、文化的表现主体。文化馆事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馆事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发现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队,组织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搭建广阔的文化艺术舞台,其核心,都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保证和彰显人民文化主体地位。
文化馆一直坚持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馆人一直以自己创作和组织群众创作的作品叫群众文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叫群众文艺非常贴切,也非常符合文化馆人的价值观和心愿。他们的作品就是为人民群众而创作的,他们的作品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进、看得懂、看得明白、看得开心、看得高兴,喜闻乐见。为了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文化馆人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群众文艺作品中,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小人物、大情怀的作品最为光彩,最为感人。
文化馆一直坚持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从建立之初,文化馆开办识字班、扫盲班,教农民画农民画,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学习和文化活动,到后来办舞厅、录像厅,办文学和各种艺术学习班,搞各种演出和展览,再到今天深化免费开放,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场馆服务、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同时发力,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进人民群众文化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馆一直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的利益冲在第一线。文化馆立在人民中间,文化馆人一直坚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偏远的乡村、山区、海岛,有文化馆人文化扶贫、艺术扶贫的身影。建筑工地、田间地头、敬老院、农民工子弟学校,有文化馆人送去的歌声、笑声。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文化馆人冲到社区、村组担任志愿者,用身体挡住病毒,并且迅速拿起笔来,以艺战疫。人民的欢笑就是文化馆人的幸福,人民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就是文化馆人最大的欣慰和喜悦。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文化馆的精神基因。它已深深地融入文化馆和文化馆人的血脉,永远也不会改变。